《星人文化學堂:柯士甸道的前世今生-九龍的洋人領域》

前言:柯士甸道,曾經的「華洋分隔線」,分隔開只有華人居住的佐敦和以歐美人士為主的尖沙咀。現今柯士甸道雖然已變成一條繁忙擁擠的街道,但難得地仍保存著二十世紀初期城市發展的模樣,附近一眾古蹟竟然並沒有在鬧市發展中給淘汰,仍悄然肅立,靜待有心人的賞識。短短20分鐘的步行距離,居然埋藏著以往軍營、寺廟、教堂、學校等等的痕跡,部分遺下的歷史建築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扮演著重要角色! 是次旅程將會帶你重塑柯士甸道附近範圍初期發展的面貌,一同探討其前世今生,讓你從此對這裡刮目相看!

[柯士甸道第一站 – 九龍公園]

大家能想像九龍公園以前是一個面對海港的軍事戰略重地嗎?英軍奪取九龍半島後,1892年正式將今日九龍公園所在的駐防山丘設立為「威菲路軍營」。「威菲路軍營」主要為印籍英兵的軍營,因此也有別名叫做「摩囉兵房」。直至1967年,政府收歸軍營作文娛康樂用途;1970年6月24日,九龍公園就由當時的總督戴麟趾爵士正式揭幕,從此就由軍營變成今日人所共知的九龍公園了!

不說你不知,雖然九龍公園裡面有數個歷史建築,但原來也暗藏極具歷史價值,但非歷史建築的炮台遺址!該遺址有指於1865年興建,亦有指約1870-1880年代。炮台位置當時可俯瞰九龍半島,不但可建立防禦體系,也可監察到昂船洲與青洲之間的海港西面入口航道,不過在1917年左右就停用了,之後改建成九龍公園時就成了現在的_ _ _ _了。你知道在哪裡嗎?一起猜猜吧!

[柯士甸道第二站 – 尖沙咀警署]

上回提到,「威菲路軍營」主要是印籍英兵的軍營,而今站的尖沙咀警署與當時的「威菲路軍營」有著莫大關係!原來許多駐守英兵當時信奉伊斯蘭教,因此為了方便他們崇拜,1896年便興建了現址已是警署的清真寺,即是大家現在熟悉的尖沙咀站旁邊的九龍清真寺前身。

至於那時清真寺為什麼會搬遷了呢?相信部分讀者或會稍有印象,1970年代興建地鐵,當時因為貫穿尖沙咀的地鐵工程影響,使清真寺出現裂縫,舊寺必須重建,於是透過大量捐款及地鐵公司的賠償把清真寺搬到現時位置。

**小彩蛋:大家應該知道尖沙咀警署外(即彌敦道與柏麗購物大道)的榕樹都十分年老了,不如又猜猜是哪個年代種植的?提示:那時候彌敦道還未叫彌敦道,而稱作羅便臣道!

第五任港督羅便臣當年銳意開發現今的彌敦道,開山劈石,在泥路上種下榕樹,因此街道當時便以其命名,直至1909年才重新命名為彌敦道。想當年的彌敦道實是甚具歐洲優閒的風氣,與現今大相逕庭呢!

[柯士甸道第三站 – 聖安德烈堂]

第三站我們會去到聖安德烈堂,1904年富商遮打爵士捐款35,000元在小山上興建教堂(因此這也解釋了為何現在進入聖安德烈堂前先需要登上一條階梯/斜路了吧?),教堂在1906年落成,屬九龍區最古老基督教及聖公會教堂,現建議評級為一級歷史建築。

你未必知道的是,原來在日佔時期,由於聖安德烈堂成為日軍神道教的神社,而牧師樓則用作神道教祭司與日本在港特務首領的居所,因此未有受到嚴重破壞!另外,不如各位又猜猜,究竟當初建造聖安德烈堂的磚塊是從何來的?

這條並不起眼的街道,一路走去還有古物古跡辦事處、德信學校(與李小龍的關係)、草地滾球會(與二戰歷史)、槍會山軍營(英軍和解放軍的交接)、玫瑰堂等等。位於九龍中心地帶、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古跡,又在旅遊聖地尖沙咀的旁邊卻極少人知曉之地。

《星人文化學堂:柯士甸道的前世今生-九龍的洋人領域》

課程日期:2017年11月11日(星期六)
對象:文化歷史愛好者(成人或18歲以上學生)
人數:15-20人
時間:約3小時
集合時間:15:00
集合地點:九龍公園內麥當勞店鋪門口
課程費用:港幣200元/人(首發課程特别優惠:港幣150元)

報名及查詢

電郵:alienunited2047@gmail.com
電話: 852-51028175 / 86-15018928175
微信:星人公社

Comments are closed.